谢大欢:从军事美学,聊聊设计的文化性
设计的内核回归文化,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军事美学,这个看似小众却并不陌生的领域,有一位设计师正在打开军事美学和传统文化大门,往这个巨大的灵感宝库里注入新的活力。
谢大欢,曾为山东舰、海南舰及舰载机设计全套视觉系统及相关文创,参与《上新了故宫》设计日出而作日暑计时器,并担任颐和园文创首席设计顾问。
这次我们邀请到了这位“军事迷”,聊聊军事美学,和他对设计的文化性的思考。
*特别感谢本次共同想象力伙伴 @设计癖 对内容的大力支持!点这里👉查看设计大爆炸活动的精彩内容
那个喜欢画航母的小男孩,给航母做了设计
阿黄:“山东舰”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,能展开讲讲这段经历吗?是什么样的契机?
我觉得在设计作品中的这种真情实感是特别重要的。设计本身和其他艺术相通的地方,比如说电影、文学作品之类的,是情感。你的设计作品呈现的形式是什么样,其实是可以千人千面的,但是和一个没有和你见过面的设计的用户,或者说你设计的观众的沟通,是来自于你做设计中的情感共鸣。山东舰这个项目,从小我的角度上来讲,我觉得是做了一个我自己可能几十年前就想要的东西,这种情感非常浓厚。
我记得第一次去和山东舰见面的时候,那个厂里还在建造。然后我当时就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沟通了很多理念、背后的建造故事等等,当时脑子一直想的一件事是:什么时候带我去啊?就特别着急。
吃完饭后,我们终于可以去了。当时海军他们带着我们进去,我记得特别清楚。我在船上,过了几道港,拐过一个弯,突然就看到了一艘巨大的滑跃甲板,那个特征特别明显。所有的船其实都是平的前船头,但我们国家的辽宁舰跟山东舰,它是滑越式的,所以它那个船头是翘起来。
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,很远看到它的那一瞬间,感觉整个人脑子就空了。当时我们往里走,然后往上看,这个航母大概应该有二三十层楼那么高。你就想象一下,我像一个小蚂蚁一样,站在一个巨大的船的船头往上看,那个场景就真挺像动画片的。
从那里离开之后,我就老回头去看那一幕。很奇怪,我预想过很多次第一次见到咱们自己的航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,但是我现在回忆那个时候,其实什么感觉都没有,整个人就是空的,脑子里是空的。
我自己对这个场景有一个浪漫的比喻,有没有一种可能,在那一刻的时候,那个可能 10 岁 8 岁那会还画航母的那个小男孩,穿越到我身体里头来了,然后我又穿越回去了。说得玄一点,就是有一种找到天命的感觉,我本属于这里,我本该是会这么做的。
· 山东舰文创,致敬中华民族百年航母梦想。用文创,传播航母文化,传播正能量。
军事美学,是神秘小众还是大众文化?
阿黄:如何理解军事美学?你是如何进入军事美学这个领域的?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我的这个经历之后,就会特别好奇,说太酷了,怎么能做这么一个“神秘”、或者说“小众”的领域。
其实我觉得在国内,很多人提到军事领域,都觉得是比较神秘陌生或者小众的,这可能是一个误区。我是 80 后,过去的可能 30 多年里头,伴随着我的成长的很大部分,是比如说好莱坞的大片《壮志凌云》这些作品。其实军事美学本身,或者军事的文化本身,它就不是一个所谓的小众的文化,反而很大众,我们看到的很多影视作品、或者潮流文化的单品,其实都有军事元素的风格。
在全球语境下来看,军事美学其实并不小众。另外,其实对很多中国男孩来说,军事的东西都刻在基因里面,是我们对力量的那种向往,无论你是什么文化背景的人。
我如何理解军事美学呢?首先,从美学的、审美的角度来看,底层是大家对power (力量)的一种向往,这个可以追溯到非常非常远古时代。我们作为人其实相对很多的动物来说,力量是非常弱的,我们的肌肉力量、我们的速度,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弱的。我们会不断地为了保护自己,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工具。最原始的军事,是来自于“自我保护”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开始产生了冲突,然后才开始产生的战争等等。
在我做山东舰的时候,我的第一个出发点肯定是来自于原始的军事美学的这种崇拜——觉得它很酷很帅,但是在开始做一段时间以后,确实就会慢慢走向军事和文化的更深一层。
其实我们中国的军事文化和西方的军事文化,有很大的不同。比如你去问一些中国的小朋友,你为什么喜欢中国的解放军,他们会说因为他们保家卫国,这句话其实是可能中国人的一个共识。你也会看到很多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中国军事美学表达。比如说,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比如说辛弃疾的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,包括女性李清照所写的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 等等。
如果你这样去拉长了时间线去看,中国的军事美学自古就有,并且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保家卫国的这种情绪下很壮阔的表达。到了今天,这个表达是延续的,没有断代的。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,对于军事的理解,中国和西方的语境在这个时候是有巨大的不同。
其实我们抛开政治,只是看形式感和一些符号性的东西,特别有意思。比如说海盗文化,可能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,他不觉得海盗文化是一个不好的文化,他会觉得是一种探索的、冒险精神英雄主义的。包括比如说美国的航母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标志,是一个黑色的骷髅,它叫黑骷髅中队,象征了一种勇气、无畏。这是他们对这个符号的解读。
其实你能在那个语境下你去理解它的时候,它有文化的多元性在里面。所以更宏观地去看待它的时候,你能发现从军事语境里面延展出来的一些文化符号,在不同的语境下去看,你的理解可能会不一样,而不是单纯的用一元对立的方式去看,它是暴力血腥,或是不好的。
IP 的底层,回归情感链接
阿黄:怎么理解IP?
这里我确实有一个自己的理解。这两年IP被提的特别多,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牛的 IP 是什么吗?最牛的 IP 是宗教。
IP 最重要的,是你要相信它是存在的。你相信阿童木存在吗?你相信奥特曼存在吗?你相信光吗?你相信钢铁侠吗?你相信孙悟空吗?你相信葫芦娃吗?
你就会发现,IP 这事它是一个伴随着我们有人的思想开始就有的东西。所以回到当下的语境,你作为设计师,你去做IP也好,去给品牌做IP也好,首先第一件事,是你创作者相不相信你创作这个东西是存在的。这个是非常关键的。一个 IP 他能不能被传播、能不能被大众认可,他的作者一定是相信这个IP是存在的。这个判断方法非常的基本,但也非常有效。
当你相信你做的东西的时候,这里面有很质朴、很真诚的情感,我相信它肯定会得到成功的。当然不同的IP从表现形式上肯定是有区别的,因为你进入到的文化领域是不同的,但底层的文化和逻辑是相通的。就像无论是军事、还是故宫这种传统文化,本质上都是文化领域。
在已经落成的设计殿堂,再谈设计原创
阿黄:有时候素材多也是一种烦恼吧,比如故宫有那么多素材,你如何去消化、使用这些素材呢?保证原创性,以及你是如何理解设计原创这件事?
这其实是我看到很多故宫产品,我会担忧的一个地方。我在想设计师是怎么选择的,因为故宫的元素太多了。
· 日出而作 日晷计时器上新了故宫文创产品设计
打个比方,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,我们小时候都听过。四十大盗打开了大门后,他去把这些东西拿出来,一点一点去掏他,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他迟早要被掏空的一天?但是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想,我看到这些东西,我还往里头继续去放一些东西的时候,这个宝库会不会有一天变得不太一样?
故宫这个“宝库”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你今天作为设计师,你打开了故宫这样的一个库,你是把它当一个素材库或者图库使用,还是当作你的一个灵感库使用。
我有一个好朋友,他是建筑设计师。他在十几年前喜欢去改造一些老的四合院,我觉得他做的特别好的地方是,他能够在凝固老的东西的基础上,注入一些新的元素。设计师当你看着一个老四合院的时候,不要总想着要去张扬自己,非得把这四合院改成有你的味道,有你的痕迹的一个地方。他说,这一块砖在这放着,最有魅力的是这砖在这淋了几十、上百年的雨以后的痕迹,但是你拿镊子给他糊掉之后他就没了。
你还是住在一个有百年历史的院子里,但是你又是住在一个符合当下语境、生活习惯的一个院子里,这种尺度就特别好。有一个词叫修旧如旧,我就会觉得很浪漫
今天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一上来说做设计我要做一个原创。但是在我的观点当中,设计和纯艺术的创作是完全两个领域。在设计这个过程当中,如果你想跟纯艺术家一样去做一个别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,在今天是不可能的。为什么呢?
设计这件事的出现,其实来自于工业革命时期,当工业化体系逐渐形成,就出现了标准的现代设计。它诞生是服务于符合工业化的这个体系的美学的一种表达,是能够量产、复制的。但是在没有工业革命之前,设计师是做什么的?我就老开一玩笑,我说,文艺复兴时期,米特朗基罗也好,还是达芬奇也好,他们干嘛的呢?给贵族画壁纸的。所以设计跟每一个时期的人文思思想是息息相关的。
曾经这个东西是服务于贵族美学,但有了工业革命的这个复制技术后,它就服务于全社会。那这个时候设计就开始尝试不同的风格,从最早的装饰的风格到art deco,到新艺术运动的风格,然后东西方的融合。然后在后面出现什么包豪斯、波普等设计风格,林林总总的设计风格有很多。
我认为今天的设计,其实是一个已经落成的殿堂。殿堂里面的每一根柱子在过去的 100 多年到 200 年的历史当中,都在不同时期被建起来。包豪斯的柱子、波普的柱子、未来主义的柱子、art deco的柱子。这些柱子立完以后,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人,都是在这个殿堂里沿着这些风格去做。他只是属于这个殿堂里面的一个房间,你再进不同的房间就好了。
所以再谈到原创,很多设计师说这个风格是抄的,那个风格是抄的,其实严格来讲风格都是早就有的,设计师只是在此基础上去做不同情绪、表达的叠加。而且如果说哪个房间的风格适合当下,它其实是一直是循环变化的。不是说今天哪个风格火,它就站在了鄙视链的上面。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,所谓过时只是当下大家用的少而已,但是它并不过时。
设计的“思考过程”,是比结果更重要的财富
阿黄:疫情是否影响了你们的工作方式?是如何调整适应的呢?
肯定有影响。当时发现所有工作被迫都需要在线上协作,那么首先我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确保所有人的工作是可以被随时同步的。原先每个人的工作就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,现在都放在了云端。我相信其实这事在别的行业的人听到,就觉得非常小儿科,但是对于我们设计人来说,还是一个变革。
第二,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,是项目的参考资料。这个事情用语言表达是很难的,我们有一种做法叫“以图讲图”,就是当你想做一个这样的东西,你找了很多风格参考,以往找到参考做完项目后这个事就完了,但现在我们基于线上的素材库,我们内部叫荣造的灵感库,把每个参考的风格图、素材打好标签,所有讨论基于这个灵感库。
更有价值的是,当你在项目结束后,再想回到那个项目上去找一些东西的时候,就会变得很方便,相当于我们把每一个项目的思考过程留存下来了,这是一个工作室非常大的财富。一个工作室如果存在了 20 年,做了 1 万个项目,那这 1 万个项目的思考过程远远大于你的结果。
这是每个设计师留存下来的“思考方式”,对公司来说就是很重要的无形资产。当有新设计师来的时候,他会跟我说,我看到以前有些什么样的东西,真特别棒。
· XL%元物设计工作室网站主页:https://www.xlyuanwu.com/
技术发展,推动设计表达方式的进化
阿黄:你怎么看待现在很多设计师会选择去往元宇宙的方向发展?
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必然的,它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发展和进化。无论是数字藏品,还是元宇宙,它其实就是表达方式的一次次进化,表达方式进化一定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。但是这种改变,也绝对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。
我的态度,就是你跟着时代走,但是也别走太快了,也别走太慢。在任何时候,你用当下的语境,用当下的表达方式去做一个东西,本质上我觉得就是在表达。只要你在表达,你就在表达内容,重要的是你的内容本质,而不是你的形式非得有多新锐。所以元宇宙无非是带来了一种新的形式或者平台,但是主要还是要回到想说什么,想表达什么。
那么什么叫好的形式呢?我认为就是能让你的表达变得更加的立体和多元的。举个例子,你可能大概率没办法去山东舰航母上去参观,那么既然基于物理的线下的参观做不到,你要怎么感受山东舰呢?你其实可以通过看人民海军的短视频,去看一些采访、直播来了解,如果再拓展一下表达方式,你可以带 VR 或者 AR 眼镜,去身临其境感受。这都是在让表达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很好的方式。
本次共同想象伙伴

除非注明,文章均为设计癖原创,转载请注明「来自设计癖」,并给出设计癖原文链接,侵权必究。
你此刻的心情
-
13
-
0
-
1
-
1
-
0